返回列表 發帖

巴比倫的千載興衰

巴比倫(Babylon),在猶太基督教傳統裡,向來被視為墮落與罪惡的象徵,但在閃族字根裡,這個字原本做Bab-ilim或Babil,意思乃是「上帝之門」,更清楚一點來說,意思就是:上帝眷顧的繁華之城,而這樣的稱號對古巴比倫城而言,絕對當之無?。在美索布達米亞文明昌盛的兩千年間,這裡曾經是地球上最繁華的都市,四方的商旅和朝聖者絡繹於途,實可謂「萬國衣冠拜冕旒」。可惜這個人類古代文明的寶庫,竟因巴比倫與波斯帝國的一場爭霸戰而毀於一旦,就此煙沒在風沙黃土之間。舊城的位置在幼發拉底河(Eupharates)以東,約距巴格達市(Baghadad)約一百二十公里左右,車程約二個鐘頭。巴比倫是古代「巴比隆尼亞」(Babylonia)王國的首都,由於位處波斯灣到地中海的商業要衝,無形中便得以銜控歐亞,而成就數百年的王朝基業。

歷史上有關巴比倫和巴比隆尼亞的記載,可上溯到四千四百多年前。一般認為係由阿加底亞人(Akkadian)在四千兩百多年前所建。第一個巴比隆尼亞王朝甚至可以上溯到西元前1894年,係由AmoriteSumu-abum所建。這個王朝的第六代國王,便是聲名顯赫的漢摩拉比王(KingHammurabi,1792-1750BC),他頒下的「漢摩拉比法典」(HammurabiCode),更對人類的法制史有著極重大的影響。也是從他開始,才將國都固定在巴比倫。由於戰略地位的重要與經濟民生的富饒,巴比倫王朝必須面對?多強敵環伺,其中最大的威脅便是亞述王國(Assyria)。但漢摩拉比的文才武略終於征服了亞述,從此,巴比倫城便一直是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上的文化與宗教中心。

西元前1595年,小亞細亞平原上新興的泰西勒人(Hittites)攻陷了比倫,結束巴比隆尼亞王國。從此,巴比倫陷入混亂的戰國風雲。泰西勒王朝之後有卡西特王朝(Kassitedynastie,1590-1155BC),卡西特敗亡後,新興小邦群雄並起,而東邊有伊拉密特人(Elamites)虎視眈眈,巴比倫的局面相當不定。直到第七世紀,迦勒底(Chaldee)王朝興起才終結巴比倫的亂世。迦勒底的開國君王叫Nabopolassar,他與米底亞人(Mede)合作,在亞述衰亡之後南征北討,沒多久便取得該地區的統治權,進而統一了整個美索布達米亞。或?是天欲助巴比倫吧,Nabopolassar之子Nabuchodonosor不但克紹其裘、治國有方,在武韜上更是青出於藍;他在西元前587年拿下了耶路撒冷,並大量屯墾移民,將帝國勢力擴張到紅海之濱。當時巴比倫的聲勢如日中天,可謂令出天下,莫敢不從,而猶太人在耶路撒冷一直都只不過是弱勢的少數民族。由此而觀,要說耶路撒冷自古便是屬於阿拉伯人的聖城,恐怕並不為過!

Nabuchodonosor除了開疆闢土,還利用齒輪汲水,在西元前600年,建造了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「巴比倫空中花園」(TheHangingGardensofBabylon)。以科技演進史的角度而言,這在當時實在是匪夷所思的天才發明!迦勒底王朝也因此而在千里黃沙漠之中,硬是打造出一片綠蔭成林、鳥語花香的仙境。古人心智之巧,實莫此為甚。此外,Nabuchodonosor為表文治武?,還殫精竭慮,修城葺壘,並大肆建碑書?。巴比倫重要的紀念碑幾乎都是在此時期完成的。而巴比倫城的面積也隨著修城而逐漸擴大,據保守估計,已超過2500英畝,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都市。迦勒底也因此被稱為「新巴比倫帝國」。

新巴比倫的帝國酢運和舊巴比倫一樣多舛。其間風波不斷,但還是持續了數百年之久,一直到東鄰的波斯帝國興起,雙方交戰數次,才在西元前539年被西流士二世(Cyrus)擊敗,巴比倫淪陷,巴比隆尼亞王國也被納入波斯帝國的一省。西元前482年,異教的Xerxes發動革命聖戰,在革命中拆毀巴比倫城塔,並清除巴比倫人的Marduk神像和神廟。《舊約.約利米書》裡把這場毀滅性戰爭解釋成上帝降罰的「天譴」,但此一說法,對這個橫跨千年的文明古國而言,卻顯得相當不公允!

巴比倫一直要到西元前330年,當亞歷山大大帝將其重定為其帝國的「亞洲之都」後,才得到劫後重生的機會,但百年兵禍,巴比倫終究元氣難復,亞歷山大大帝本人也沒來得及完成遷都巴比倫的計劃便崩卒於此(323BC)。亞歷山大的後繼者雖曾於西元前312年,將巴比倫做為塞勒西亞王朝(Seleucia)的首都,但此時歷史的重心畢竟已轉入「希臘化時代」了。不到十年,塞勒西亞王朝便還都底格里斯河流域(TigrisRiver,在現今土耳其與伊拉克一帶),並將巴比倫人大量遷往此處。從此,巴比倫便逐漸走入了歷史的塵埃。一直到西元第七世紀伊斯蘭民族勢力進入巴比倫,千年之間,空蕩蕩的巴比倫,像一座了無生氣的死城,只留下若干神廟,在風沙之間歎息
時間能治療一切傷痛,其實是錯的。
有些傷痛時間過再久,也無法治癒。
因傷痛不在自己身上,說的很容易。

返回列表